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域名为http://ct.ah.gov.cn。原银河galaxy澳门网站和原安徽省旅发委网站不再更新,将于2月底正式下线。
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版
文化服务
站内搜索:
首页 > 文化服务 > 安徽戏曲
徽 剧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来源:文化厅     点击量:      字体:T T T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一带,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和吹腔与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形式,以笛和小唢呐为主奏乐器;拨子用枣木梆击节,以唢呐、笛、徽胡伴奏;二簧以徽胡为主奏乐器,有导板、原板、回龙、流水等板式;西皮则有文武导板、散板、摇板、二六等板式,同样用徽胡为主奏乐器;花腔小调多为民间俗曲,生活气息浓郁。徽剧脚色行当包括末、生、小生、外、旦、贴、净、丑等类,表演火爆热烈,气势豪壮,动作粗犷,特别擅长武戏,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灯、变脸等特技。

徽剧传统剧目丰富,其中徽昆剧目是以武戏为主,有《七擒孟获》和《八阵图》与《八达岭》及《英雄义》、《倒铜旗》、《白鹿血》等;昆弋腔剧目有《昭君出塞》和《贵妃醉酒》与《芦花絮》等;吹腔、拨子剧目有《千里驹》、《双合印》、《凤凰山》、《淤泥河》等;西皮剧目有《战樊城》、《让成都》等;皮簧剧目有《龙虎斗》和《反昭关》、《宇宙锋》、《花田错》等;花腔小戏有《李大打更》、《探亲相骂》等。

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

历史

徽剧是解放后的定名。徽剧的含义并不等于徽戏,它的声腔包括青阳腔、徽戏、徽昆和花腔小调几大部分,以徽戏和青阳腔为主。

1790年(乾隆55年),徽班名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接着,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继进京,即所谓“徽班进京”。徽班进京后,又吸取京腔、秦腔、昆曲、汉调等剧种的长处,经程长庚等名艺人的创造改革,大约经过了五十年的孕育,到道光、咸丰年间,遂形成为后来的京剧而流行全国。

  明代中叶,皖南的徽州和池州成为中国东南商业、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著名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和弋阳腔已在这一带流行。嘉靖与万历年间,这一带产生了徽州腔及青阳腔(亦称池州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这一些声腔兴起后,很快风靡各地,比如徽州腔和青阳腔被称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腔流入到安徽,受到当地诸腔影响,逐渐衍变,形成徽调主要唱腔之一的拨子。拨子高亢与激越,常和当地委婉柔和的吹腔在同个剧目中配合使用,习称“吹拨”。因为它产生和流行在枞阳和石牌(今怀宁)、安庆一带,先后被称之为枞阳腔、石牌调或安庆梆子。吹腔脱胎于由弋阳腔与昆山腔衍变而成的四平腔,五声音阶,属于南曲系统。早期吹腔(昆弋腔)为曲牌体,后受滚调影响,逐渐形成七字句或着十字句,有正板和叠板、散板、哭板、顿脚板等一套板式的唱腔。拨子是五声音阶,有时亦出现变宫(si),但无变徽(fa)。

唱时以枣木梆击节。拨子名称的来源,一说因初用"虎拨思"(近似琵琶一类的弹拨乐器)伴奏,故称拨子;另一说当地土语的"梆"、"拨"难分,拨子即梆子。它最初习称"二凡"(因源出□西秦腔二犯□,"凡"、"犯"同音),只有散板形式上下对偶句曲调(紧奏慢唱),流入安庆和桐城、石牌一带后,受青阳腔等声腔的影响,发展导板和十八板(回龙)、原板、流水、叠板、散板等各种板式,演变成拨子。二凡与拨子均擅长表现激越之情,在老徽戏剧本中,二凡和拨子可以通用。另外,拨子和吹腔可以结合使用,往往在一本戏中,唱腔采用吹腔与拨子两种腔调,抒情时唱吹腔,激昂处唱拨子;文戏部分唱吹腔,武戏部分唱拨子。这种互取其长的配合运用,渐渐发展、融合、衍变,于是产生了二簧腔。

二簧腔形成并不是一种腔调的蜕变,而是有主次几种声腔的融合演化。初时,吹腔中出现一种低调吹腔,用昆笛伴奏、因其四平及昆腔风味较浓,称为"四昆腔"和"昆平腔",亦有人称为"咙咚调"(浙江徽班称为"龙宫",疑系"咙咚"之讹)。这一种腔调后受拨子影响,并且改用唢呐伴奏,形成"唢呐二簧"(又称老二簧)。"唢呐二簧"曲调结构和板式变化,都还比较简单。之后,又吸收拨子的一套板式结构,并加以演化,才形成板式变化比较完整二簧。二簧改用胡琴伴奏,唱腔更加流畅与柔和。后又变出反二簧。另外还有种"二簧平"(二簧平板),由吹腔直接演变而成,浙江徽班称为"小二簧",后变为京剧"四平调"。因此二簧腔先后形成四类腔调,即二簧平(小二簧)和老二簧及二簧、反二簧。

清代中叶,二簧腔已盛行,于皖南和鄂东、赣东北相邻地区,由于戏班和艺人交流频繁,出现了二簧和西皮合流的情况。当时,齐集扬州各地乱弹戏班,以安庆色艺最优(《扬州画舫录》)。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徽班进入到北京,从此逐步兴盛起来,到嘉庆与道光年间,汉调艺人也进到京搭入徽班演戏,徽汉合流、集众所长,发展成以唱西皮和二簧为主的京剧。此外,徽班的影响遍及江苏和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山东、山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全国有40多个戏曲剧种和它有渊源关系。

徽剧虽曾经盛行一时,但到了清代末叶,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京剧兴起后,艺人纷纷改学了新腔(京剧),从而京剧风行,徽剧却是日益衰落,到20世纪40年代,已经濒于消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重新建立安徽省徽剧团,吸收了徽剧老艺人,积极进行培养年轻演员与挖掘整理剧目的工作。60年代初,徽剧再次进入北京,演出《水淹七军》和《淤泥河》等剧,获得好评。

传统剧目

徽剧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其中徽昆剧目以武戏为主,有《七擒孟获》、《八阵图》、《八达岭》、《英雄义》、《倒铜旗》、《白鹿血》等;昆弋腔剧目有《昭君出塞》、《贵妃醉酒》、《芦花絮》等;吹腔、拨子剧目有《千里驹》、《双合印》、《巧姻缘》、《凤凰山》、《淤泥河》等;西皮戏,多与汉剧类同;皮簧剧目有《龙虎斗》、《反昭关》、《宇宙锋》、《月(肉)龙头》、《花田错》、《春秋配》等;花腔小戏有《骂鸡》、《李大打更》、《探亲相骂》等。1957年后,安徽省徽剧团也整理演出了部分青阳腔和四平腔的剧目如《出猎回猎》、《磨房会》和《借靴》等。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徽剧剧目有:《齐王点马》、《百花赠剑》、《七擒孟获》、《八阵图》、《水淹七军》、《淤泥河》、《打百弹》、《拿虎》等。

艺术特色

徽剧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和吹腔与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唱腔曲牌较苏昆粗犷强烈,是以演武戏为主,大多用大小唢呐伴奏,配备以大锣大鼓,气势宏伟。

吹腔以笛和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有曲牌和板式变化加曲牌体及板式变化体等三类唱腔结构体制。拨子以枣木梆来击节,初用弹拨乐器来伴奏,和吹腔结合后改用唢呐,笛和徽胡。

二簧除老二簧用唢呐伴奏外,其他的都以徽胡为主,分为男女宫,有导板和原板、回龙、哭板、散板、流水等板式。西皮也以徽胡为主伴奏乐器,有文和武导板、散板、摇板、二六(亦称慢垛子)、流水(亦称紧垛子)、原板、叠板、哭板等板式,分为男女宫,有西皮、反西皮两类。

花腔小调多为民间俗曲俚歌,也是包括□□腔,生活气息比较浓,已记录下来有70多首曲调。伴奏乐器多以徽胡和笛、唢呐为主。徽胡又称为科胡、木杆、丝弦,琴筒内直径为2指,用短弓弓法,配备以揉和滑等指法,有独特风味。

另有一种乐器,称为先锋(亦叫"挑子"、"虾须"),喇叭形、长五尺、铜制,分3截,可伸缩,用于出将和法场、出鬼怪。

打击乐器有单皮鼓和牙板、大堂鼓、云鼓、徽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等。

徽剧艺术特色

角色分行早期为:末和生与小生、外、旦、贴、夫、净、丑 9行。浙江徽班分为老生和老外与付末、小生、正旦、花旦、作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丑)、四花脸、杂(扮演龙套、老虎、狗,兼管三箱即道具箱)共15行。

徽剧在表演上具有动作粗犷及气势豪壮的特点,由于继承安徽旌阳(今旌德)一带目连戏艺人技艺,徽戏表演一直擅长武戏,有翻台子和跳圈、窜火、飞叉、滚灯、变脸等许多特技,并吸收民间武术如"红拳"等成为武打中具有特色招式。

现状

徽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京剧,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值得深入研究。

徽剧面临"断种的危险,演员老化、传承乏人、经费紧张、从业人员越来越少,一定加紧从保护老艺人入手,进行徽剧的抢救和挖掘、整理工作,否则将要错失良机,造成巨大的遗憾。

徽剧中的青阳腔剧目,除目连戏外,大多为明清的传奇。解放后,安徽省徽剧团整理并演出了《出猎·回书》、《磨房会》、《双下山》、《贵妃醉酒》等近十出青阳腔剧目。徽剧中的徽戏剧目还包括了部分四平腔(如《借靴》、《审乌盆》)、昆弋腔(如《昭君和番》、《兰关渡》、《百花赠剑》等十多出)剧目,和大量吹腔、拨子、西皮、二黄的剧目(如《水淹七军》、《齐王点马》、《打百弹》……等)。

徽剧在清代乾隆以后,广泛流传于长江流域和东南各省。在川剧、湘剧、赣剧、闽剧、粤剧、滇剧、黔剧、婺剧、淮剧等兄弟剧种里,都可以找到徽戏的影响。

徽昆以演出《七擒》、《八阵》、《八达岭》、《英雄义》等摮∶嫦窋和武戏形成自己的特点。徽剧的表演讲究群歌齐舞的雄伟气派,高台、平台的武功技巧均注重舞台画面和身段、亮相的雕塑美。旦角的表演因早期没有水袖,故有很多手腕、手指的舞蹈动作。净角亮相双手过顶,似举千斤,用“滚喉”喑呜叱咤,辅之以顿足,令人惊心动魄。

徽剧的文场曲牌也很丰富,现已记录了210多首。徽剧青阳腔和徽戏各有一套锣鼓经,打击乐音色低沉、浑厚,并常以大钹和大鼓的闷击,造成独特效果。

徽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值得深入研究。

徽剧面临着“断种”的危险,演员老化,传承乏人,经费紧张,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必须加紧从保护老艺人入手,进行徽剧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否则将会错失良机,造成巨大的遗憾。

四大徽班

“徽”指的是徽调或徽戏,“徽班”是指演徽调的戏班。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徽调在南方非常受欢迎,有许多著名的徽班。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当时被称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当时有这样的赞誉:三庆班的轴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轴子”(读“咒”),意思是说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说四喜班擅长演昆腔的剧目。“孩子”指的是童伶,意思是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生气勃勃。“把子”是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爆,最受欢迎。这是四大徽班的概况。

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剧坛4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

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

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明末,安徽青阳,徽州声腔已趋流行,同时安徽优伶技艺已显头角.清乾隆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九○年),高宗八旬万寿盛典,三庆徽班率先入京祝厘,自此继来徽班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等班,合称「四大徽班」。

乾隆时,戏曲已分雅,花两部.雅部即指昆腔;花部又名乱弹,泛指昆腔外之一切地方声腔.徽班则特有其地力之「二黄调」,但仅是以二黄调为基本声腔,再融合流行之京,秦两腔,萃集其他剧种所长.是以嘉庆年间,徽班不但擅演花部诸戏,昆腔也是常演戏目,演员亦不仅安徽人,徽班只是为安徽人所主宰之剧团而已.这种兼容并蓄的作法,因而博得观众的欢迎,不但徽班声誉日隆,二黄调也因之身价日增。

道光年间,四大徽班已领先各类剧团,而四大徽班又各有特色:四喜以昆腔见长;三庆以连演新戏见长;和春以武戏见长;春台以童伶见长.至咸丰时,三庆班老生程长庚以二黄调突出於伶界,与四喜班擅长西皮之老生张二奎,及春台班做工取胜之老生余三胜鼎足而三,皮黄君临天下之势已成.同治,光绪年间,各班生,旦,净,丑偕济济多士,皮黄调於此大成.故京剧之兴,与四大徽班之起,息息相关。

一般认为中国京剧的产生是源于所谓"四大徽班"的进京,指的是为了庆贺乾隆皇帝80大寿有关方面将"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个原来在南方演唱"徽调"的班社调进北京,才使后来发展成为京剧。实际上这"四大徽班"并不是同时进京的,最早进京的是"三庆",后来是"四喜"等。当时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都是同属"皮黄腔"类的地方戏曲,而且两种戏曲的艺人还可能同在一个班社中。如曾对早期京剧形成作出很大贡献的著名演员余三胜原来就是工汉调的。当然,这些班社的进京确实有助于"徽、汉"两调在京的合流,最终至清道光年间真正形成为"京剧"。而这四个班社,后来实际上也就成为早期京剧的重要班社。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知识

戏曲剧种。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县、贵池、黄山区)一带。它是多方吸收明末清初流行的优秀戏曲艺术,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不仅京剧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形成,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也都与它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

明代中叶,皖南的徽州、池州成为中国东南商业、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著名的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弋阳腔已在这一带流行。嘉靖、万历年间,这一带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亦称池州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这些声腔兴起后,很快风靡各地,如徽州腔和青阳腔被称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腔流入安徽,受当地诸腔影响,逐渐衍变,形成了徽调主要唱腔之一的拨子。拨子高亢激越,常和当地委婉柔和的吹腔在同一个剧目中配合使用,习称“吹拨”。由于它产生和流行在枞阳、石牌(今怀宁)、安庆一带,先后被称为枞阳腔、石牌调或安庆梆子。吹腔脱胎于由弋阳腔和昆山腔衍变而成的四平腔,五声音阶,属南曲系统。早期的吹腔(昆弋腔)为曲牌体,后受滚调的影响,逐渐形成七字句或十字句,有正板、叠板、散板、哭板、顿脚板等一套板式的唱腔。拨子为五声音阶,有时亦出现“变宫(si)”,但无“变徽(fa)”。唱时以枣木梆击节。拨子名称的来源,一说因初用“虎拨思”(近似琵琶一类的弹拨乐器)伴奏,故称拨子;另一说当地土语的“梆”、“拨”难分,拨子即梆子。它最初习称“二凡”(因源出〔西秦腔二犯〕,“凡”、“犯”同音),只有散板形式的上下对偶句曲调(紧奏慢唱),流入安庆、桐城、石牌一带后,受青阳腔等声腔的影响,发展了导板、十八板(回龙)、原板、流水、叠板、散板等各种板式,演变成拨子。二凡与拨子均擅长表现激越之情,在老徽戏剧本中,二凡和拨子可以通用。另外,拨子和吹腔可以结合使用,往往在一本戏中,唱腔采用吹腔与拨子两种腔调,抒情时唱吹腔,激昂处唱拨子;文戏部分唱吹腔,武戏部分唱拨子。这种互取其长的配合运用,渐渐发展、融合、衍变,于是产生了二簧腔。

二簧腔的形成,并不是一种腔调的蜕变,而是有主次的几种声腔的融合演化。初时,吹腔中出现了一种低调吹腔,用昆笛伴奏,因其四平、昆腔风味较浓,称之为“四昆腔”、“昆平腔”,亦有人称之为“咙咚调”(浙江徽班称“龙宫”,疑系“咙咚”之讹)。这种腔调后受拨子影响,并改用唢呐伴奏,形成了“唢呐二簧”(又称老二簧)。“唢呐二簧”的曲调结构和板式变化,都还比较简单。之后,又吸收了拨子的一套板式结构,并加以演化,才形成板式变化比较完整的二簧。二簧改用胡琴伴奏,唱腔更加流畅柔和。后又变出了反二簧。另外还有一种“二簧平”(即二簧平板),由吹腔直接演变而成,浙江徽班称之为“小二簧”,后变为京剧的“四平调”。因此二簧腔先后形成了四类腔调,即二簧平(小二簧)、老二簧、二簧、反二簧。

清代中叶,二簧腔就已盛行,于皖南、鄂东、赣东北相邻地区,由于戏班和艺人交流频繁,出现了二簧、西皮合流的情况。当时,齐集扬州的各地乱弹戏班,以“安庆色艺最优”(《扬州画舫录》)。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徽班进入北京,自此逐步兴盛起来,到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艺人也进京搭入徽班演戏,徽汉合流,集众所长,发展成以唱西皮、二簧为主的京剧。此外,徽班的影响遍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山东、山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全国有40多个戏曲剧种与它有渊源关系。

徽剧虽曾盛行一时,但到清代末叶,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京剧兴起后,艺人纷纷改学新腔(京剧),从而京剧风行,徽剧却日益衰落,至20世纪40年代,已濒于消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建立了安徽省徽剧团,吸收徽剧老艺人,积极进行培养年轻演员和挖掘整理剧目的工作。60年代初,徽剧再度进入北京,演出《水淹七军》、《淤泥河》等剧,获得好评。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的唱腔曲牌较苏昆粗犷强烈,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大小唢呐伴奏,配以大锣大鼓,气势宏伟。吹腔以笛和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有曲牌、板式变化加曲牌体、板式变化体等三类唱腔结构体制。拨子以枣木梆击节,初用弹拨乐器伴奏,与吹腔结合后改用唢呐,笛和徽胡。二簧除老二簧用唢呐伴奏外,其他都以徽胡为主,分男女宫,有导板、原板、回龙、哭板、散板、流水等板式。西皮也以徽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有文、武导板、散板、摇板、二六(亦称慢垛子)、流水(亦称紧垛子)、原板、叠板、哭板等板式,分男女宫,有西皮、反西皮两类。花腔小调多为民间俗曲俚歌,也包括啰啰腔,生活气息较浓,已记录下来的有70多首曲调。伴奏乐器多以徽胡、笛、唢呐为主。徽胡又称科胡,木杆、丝弦,琴筒内直径为二指,用短弓弓法,配以揉、滑等指法,有独特风味。另有一种乐器,称为“先锋”(亦叫“挑子”、“虾须”),喇叭形,长五尺,铜制,分三截,可伸缩,用于出将、法场、出鬼怪。打击乐器有单皮鼓、牙板、大堂鼓、云鼓、徽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等。

脚色分行早期为: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 9行。浙江徽班分老生、老外、付末、小生、正旦、花旦、作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丑)、四花脸、杂(扮演龙套、老虎、狗,兼管三箱即道具箱)共15行。

徽剧在表演上具有动作粗犷、气势豪壮的特点,由于继承了安徽旌阳(今旌德)一带目连戏艺人的技艺,徽戏表演一直擅长武戏,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灯、变脸等许多特技,并吸收民间武术如“红拳”等成为武打中具有特色的招式。

程长庚进京

程长庚率徽班进京:

何谓“徽班”?顾名思义,当是徽人之戏班。 它有四百年的历史并有着辉煌的艺术创造与贡献,最突出的是它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占了大半个中国和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皮黄,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成为“京剧之父”。说起徽班,在安徽各地还流传着一个“京剧鼻祖”程长庚率徽班进京的故事。

皇帝寿辰点徽剧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的秋天,还有三天就是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了,打过年之后,宫里上上下下都在忙着为皇上的寿辰庆典做准备。万事俱备,只是到时候唱什么戏,得由皇上自己定夺。乾隆是个戏迷,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戏是一定要看的,而且要看好戏。

戏官呈上戏文折子,上面全是各家戏班子的名录,乾隆只瞟了一眼,就把那折子放到一边,问:“怎么没有安徽的戏呀?”

负责这件事的大臣忙道:“ 不知皇上说的是安徽哪家戏班?唱的什么戏?”

乾隆答道:“我说的是徽剧……”

乾隆躲雨看演出

乾隆这一生看过无数戏,唯有那年下江南时看过的徽剧给他留下印象最深。

那天,他到了皖南,忽然提出要微服私访,随同来的官员也没办法,只得暗暗派人跟在他的身后,以防不测。乾隆走呀走,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叫石牌的地方,忽然天下起了大雨,把乾隆的外衣淋得湿透透的。乾隆忙跑到一个大祠堂门前躲雨,正想把衣裳脱下,忽然听见里面响起了阵阵锣鼓声。乾隆扒门缝一看,呀,里面黑压压一片,全是人头。前面是一个戏台,台上站着个身着戏装的老生,正全神贯注地唱着《文昭关》,声音宏亮,犹如穿云裂石,唱到动情处,余音绕梁,催人落泪。直到这出戏唱完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乾隆心想,在自己的大寿之日,一定得听听徽剧。于是传旨,命徽剧立即进京。

圣旨传来惹烦忧

圣旨传到皖南的石牌,把班主程长庚激动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他做梦也没想到,皇帝要他们进京唱戏。但细想想,又犯难了,乾隆的寿辰就在两天以后,就是插上翅膀飞也赶不过去呀!

看程长庚急得团团转,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从人缝里挤进来大声说,端午节跟几个小哥划过龙船,大家一起用力,能把龙船划得飞快。何不把那些划船的伙伴请来,用龙船载着戏班子,顺着运河往京城划,两天保准能到。程长庚呆住了,这里到京城少说几千里,你就是把老命搭上也来不及呀!程长庚认出来了,说这话的叫强生,住在石牌镇东头,是划龙船的领班,闲下来,还常常帮他们背道具。这后生,聪明胆大,点子直翻。程长庚正想细问,强生把胸脯直拍,说按他说的做,后天下午到京城吃晚饭没问题。

程长庚问他把握在哪里,强生说:“程老板,你只管到时候扯开嗓门唱戏,其它你别管了。” 看他说得那么有把握,程长庚只得点点头。

强生很快把划龙船的几个年轻人叫来,后生们听说到京城唱戏给皇帝看,个个心里乐开了花,长这么大,还没进过京城呢。不过,那么短的时间赶到,谈何容易。

强生说:“你们不用急,我打头划,到不了京城找我。”

看他说得这么有把握,大家也不好多说了,反正天塌下来有人顶就行了。

路上屡遇险

当天,程长庚带人把布景道具一起搬到船上。不一会,船就开拔了。他们顺着长江,一直划到运河入口处,再往上,就是往京城的方向了。船在水里走,浪在船下飞。两岸边,看热闹的人像小山一样,谁不想看看,这龙船上到底装的是什么玩艺,花花绿绿的一大堆。当听说是程长庚的戏班子要进京唱戏时,人们惊奇万分,一起拍起巴掌,有的喊着叫船停一停,他们想看看程长庚到底长什么样子,想听他唱一段戏。程长庚说不能停,眼下,时间比命还精贵,停不得,停不得。但听着岸边百姓的呼喊,程长庚百感交集,答应回来的路上一定唱。但经不住百姓苦苦哀求,程长庚再也不好推辞,往船头一站,扯开嗓子唱了起来,那高亢的唱腔震得江里的浪花上下翻飞。

船过了黄河口,龙船继续向上。

也不知是大家太累了,还是心里太急,那船的速度再也不那么快了,程长庚算算,还有明天一天了,要是到不了京城,一切全泡了汤。就在这时,河岸边一匹快马飞奔而来,骑在马上的人穿着红袍,一边跑一边喊:“圣旨到!”

他慌忙让强生把船停下,自己赶快下船,往地下一跪,只听那穿红袍的官员大声道:“皇上命程长庚戏班务必在五月五日清晨赶到京都!违者斩!钦此。”

原来乾隆昨晚忽然心血来潮,说他是五月五上午出世的,所有的庆典活动都要在那个时辰举行,戏班子当然要在那个时候准时到达,敲响开台锣,为他的降生助兴。可他哪里想到,这时的程家戏班,还在路上拼命往京都赶呢!

程长庚急得在船头直打转。强生却一点不急,满脸笑呵呵地对程长庚说:“老板,你别管,只管在船头唱好了!”

程长庚没办法,只好苦苦一笑,站在船头唱了起来,他唱的是《让成都》,刚开口,强生说不行,得换个,还点名要他唱《天水关》。程长庚只得唱起他们想听的戏文,一声导板还没唱完,奇迹发生了,只见那龙船竟然离开水面,像鸟儿一样沿着水面向前飞翔起来。程长庚越是唱得带劲,那船飞得更快,唱得低沉,船马上变慢,声音一停,船就落到水上。程长庚感到奇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但为了早点进京,他什么也不想问,只顾一个劲地唱,唱呀唱呀,整整一夜,程长庚用豁亮的嗓门推动着龙船如飞一般直扑京都。

按时赶赴京城

程长庚和他的戏班果然按时到了京都。乾隆喜欢睡懒觉,此时刚刚起床,听说程长庚的徽剧班子到了,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声说:“马上看戏,马上看戏!”

程长庚和他的戏班立马开台,程长庚登台唱了起来,《文昭关》、《鱼肠剑》、《战长沙》、《法门寺》……乾隆点什么,他们唱什么,从上午唱到黄昏,从黄昏唱到天亮。奇怪的是,程长庚唱了这么多,嗓子一点也不哑。嗓门依然厚宽激昂,字正腔圆,乾隆问他吃了什么神药,程长庚把头摇摇,说什么也没吃,心里只想着让他的戏班子在京城扎下根,只盼着徽剧在京城有人看,嗓子就再也不会哑了。

乾隆连看数场,激动得连饭也不想吃,觉也不想睡,并传下圣旨,要他们留在京都演出。程长庚告诉乾隆皇帝,他们那里还有好几个和他一样的戏班子,唱的味道各不相同。乾隆大喜,传旨让那几个戏班子全都过来。

没过几天,消息传到安庆,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也陆续赶到,他们或同台献艺,或分开上演,此起彼伏,把京城戏台唱得沸沸扬扬,把偌大京城闹得万人空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大徽班进京”。

宁死也不唱

局势动荡,亲护行头回津

一百多年前,程长庚带领他的戏班子闯荡到了北京,以那里为中心,到周围各省巡回演出。那年秋天,他们在山东烟台演出了半年,准备返回天津大本营。由于局势动荡,火车不开了,只好改乘海轮,从海上走。快到天津时,换上两艘小船。一只船上装着演员,另一只船上全是服装道具。这些行头都是程长庚进京以后重新添置的,几乎耗去了他的全部积蓄,可是中国的国宝呢!

程长庚让装人的船隔日起程,他不放心那些行头,亲自押着这只小船往回划。到达天津港时已是下半夜了,岸上响着零星的枪声,远处还闪着火光。他把船停下,想亲自上岸看看,可一直陪伴他的金午生非不让他去,让他先上岸去探探再回来告诉师父。

剧场被砸抢

程长庚租用的小剧场就在离港湾五里远的十字街上。金午生多长了个心眼,从小路绕到装服装道具的仓库。见到了留下来跟他差不多大的看门的孩子阿根。阿根一见午生便哭着告诉他,黄昏时一批外国兵硬是把小剧场抄个底朝天,所有的服装道具都被他们抢劫一空,带不走的,就用枪托砸个粉碎,连戏台上用的屏风也被捣个稀巴烂。还叫午生回到船上,告诉师父,暂时找个地方躲躲,千万别回来。

听说八国联军进了北京,还听说他的小剧场也被砸得一塌胡涂, 程长庚仰天长叹一声,往船头一蹲,好长时间也没起来。好久才说:“啊呀,不知仓库里床底下的那只大箱子可在了?”

金午生问:“什么箱子?”

程长庚说,箱子里装满了一批家乡的父老乡亲送的绣花衣,还有银匠为他们打制的头饰,那些头饰都是用细细的金丝编织而成的,戴在头上,跟真的一样。要是被外国人抢走,实在太可惜了。

午生说:“那我回去找找。”说完转身要跑,程长庚伸手拉住他:“别去了,听天由命吧!”正说着,阿根扛着一只大木箱,一步一步地往这边挪,程长庚激动得扑上去,忙把阿根肩上的箱子接下来。程长庚叹了口气:“唉,天下大乱,放到哪里怕也藏不住哟!”

为保国宝自沉船

远处,响起爆豆似的枪声,隐约还听见有人在呼叫。程长庚知道不好,让阿根和午生赶紧把箱子抬上船,然后叫两个孩子赶快下船,先找个地方藏起来,自己摇起了大橹,往黑沉沉的大海驶去。

岸边,响起了爆豆似的枪声和叫喊声,叽哩哇啦的,叫了一阵后,一个中国人用沙哑的嗓子朝小船喊:“是大老板程长庚先生吗?德国的瓦西那将军早就听说过你的大名,要你上来给他唱一段呢!他们听说你们今天晚上回来,让我们在这里为你接风呢!快上来吧,将军在等着……”程长庚觉得可笑。那年,他在皇宫里唱《明末遗恨》,正唱着,有人来向正在看戏的皇帝报告,说禁烟失败,把外国人惹火了,已经打进了中国,不久就要打进北京。这个消息让道光皇帝吓得屁滚尿流,所有的文武大臣也都两腿发抖。正在台上唱戏的程长庚竟掩面痛哭,那哭声撕心裂肺,让人震惊。可奇怪的是,台下竟有人大叫,质问他为什么不唱。程长庚揩了把眼泪大声说:“国家遭到如此的奇耻大辱,我怎么还能唱得下去呢!”

剧场里顿时响起一片哭声。

从那以后,程长庚闭门不出,再也没登台。

这群强盗还要我为他们唱戏,让他们取乐!这不可能!他越想越难过,手里的桨划得更快。隐约,他听见那个帮外国人说话的哑嗓子又在喊,说如果程长庚连这个面子也不给,他们马上派出汽船来追杀。

金午生眨眨眼,望着渐渐远去的船影,泪水夺眶而出。就在小船拐弯的时候,只听轰的一声闷响,天哪,小船触礁了!站在一边的阿根也看见了,大叫一声:“程老板——”他竟然奋不顾身地扑进大海,向小船出事的方向游去。粼粼的波光里只见阿根的影子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黑沉沉的波涛里。

刹那间,金午生明白了,程老板是不想让船上的宝贝落入强盗手中,才让船触礁的。

这里还要交待几句:其实,程长庚没死,在船触礁的同时,他一个人像子弹一样飞了出去。数年后,金午生带人在当年撞礁的地方打捞出那只小船,奇怪的是船上的那些戏衣竟然完好如新,特别是那一箱子头饰,更是像新的一样。谁能知道,这是在海水里浸泡半个世纪的道具呢。

分享到:
(纠错电话:0551-63608296)
公共文化设施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隐私说明
主办单位:银河galaxy澳门   承办单位:银河galaxy澳门办公室
技术支持:安徽智农网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联系地址: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2号楼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1379  电话:0551-6360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