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域名为http://ct.ah.gov.cn。原银河galaxy澳门网站和原安徽省旅发委网站不再更新,将于2月底正式下线。
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版
文化服务
站内搜索:
首页 > 文化服务 > 历史文化名城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寿县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7日     来源:银河galaxy澳门     点击量:      字体:T T T

总体概貌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会合肥市接壤,与国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邻。全县总面积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万亩,辖25个乡镇。总人口128万。

历史沿革

寿县古称寿春。殷商时是南方诸侯的封地。周代为州来国地。公元前493年,楚昭王攻伐蔡国,蔡昭侯求吴翼护,把国都迁于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辖。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改名“郢”。秦统一中国后,划江淮之间为九江郡,治所设寿春。汉初封王,淮南王刘长建都寿春。公元前122年,淮南国废,复九江郡制。东汉末年,袁术称帝,以寿春为都。东晋末,为避孝武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隋文帝废郡,改称“寿州”。唐时属淮南道。宋时设寿春府,府城保存至今。金兵占领后,改属南京路。元时属安丰路。明属临濠府。清时其所属虽有几次变更,但治所多设于此。民国属泗道。1912年寿州改为寿县。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人文历史

寿县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尤以正阳肘阁、寿州锣鼓等广受欢迎。寿县胜迹宏博,现在的古建筑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罗棋布,主要有蔡侯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颇墓、宓子墓等;古遗址有古郢都遗址、安丰城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等;其它还有春申坊、时公祠、斗鸡台、吕蒙正寒窑、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载于方志的寿州内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县存有古迹160多处,其中唐、宋、明、清建筑10多处,古墓葬多达80多座,古遗址29处。寿县文物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名胜古迹

 

青莲寺遗址 

位于寿县青莲乡青莲村。

遗址四周地势平坦,总面积6万平方米,一南北向水田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遗址文化层可分八个层次。发掘出土陶片3000多件。其中泥质黑陶占60%左右,泥质红陶占30%左右,夹砂黑陶占20%左右。纹饰、篮纹占70%,素面占30%。可以看出器形的有鼎、盆、豆、盘、罐、碗、盏、杯以及石锛、陶纺轮等残部。从镂孔器和蛋壳黑陶等特点分析,此遗址的文化内涵接近山东龙山文化。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斗鸡台遗址

亦称北鸡城。遗址位于城西南15公里,寿(县)正(阳)公路北侧,邸家小郢西60米处。相传为楚王斗鸡的地方。台上台下都有近似黑陶系统的陶片分布。1982年秋,曾作试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遗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丰塘

古名芍陂。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

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兴修,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人工水库。芍陂“周百二十里”、“纳川吐流,灌田万顷”,被誉为“天下第一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东晋时,在芍陂所在地置安丰县,故改名安丰塘。今安丰塘为古芍陂一部分。

塘堤周长为25公里,面积约34平方公里,蓄水量近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万余公顷。历史上还在水路运输、屯田济军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安丰塘现建有塘中岛、岛中塘、孙公祠、孙叔敖石雕像、凉亭等景点,开发了多项水上娱乐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春城遗址

位于寿县城关寿春镇、城南九龙乡境内。

寿春城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有着非常丰富的楚文化遗存。遗址布局方整规矩,总面积26.35平方公里,其规模仅次于燕下都。该城东、西、北三面临水,南有西南小城。城内呈矩形分成15个区域,每一区域内系统规划有水道。发掘的重要墓葬有楚幽王墓、蔡侯墓等,其中楚幽王墓是目前中国发掘的楚墓中规模最大、年代与墓主确切、出土文物最多的侯王墓葬,也是可以认定的唯一一座楚王墓,出土文物4000余件,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楚大鼎重约400公斤。寿春城遗址是楚国终结之都,集中体现了楚文化的晚期特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廉颇墓

廉颇墓,位于今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称“颇古堆”,距县城7.5公里。古堆高约20米,周约30米,基有条石垒砌。背东靠山,面西平原,里许便是淮河。今日为旅游胜地。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州窑遗址

寿州窑遗址分布较广,目前发现的多在寿州古城之北及东部山地,今多划为淮南市辖。西部可能因为地近淮淝交汇及古城中枢,那种以木料为燃料的烧窑业,理当远置。还有取土之便诸条件。据洪仁敬等《中国陶瓷史》记说寿州窑为唐代名窑之一,位居第六:霍窑、越州窑、邢窑、鼎窑、婺窑、寿窑、洪窑、岳窑、秦窑、蜀窑。陆羽《茶经》亦将寿州窑生产的碗列于洪窑产品之上,位居第五,称“寿州瓷黄”。主要原料为紫砂土,产品多碗、盏、杯、枕、柱子、瓦当等,并早在唐代就使用了化妆土的烧制技术,先施白瓷衣,以遮胎面粗糙,衬托釉色美观;器物置匣钵中,不使烟火熏染,故釉面光滑,色泽均匀,成品率亦高。色以黄釉为主,兼有青、蜡黄、鳝黄、黄绿、酱色、黑釉诸色。瓷家研究,以为“三彩”瓷即在黄釉基础上增以绿、白而得。各地所出寿州窑产品遗物可证,寿州窑产品因得淝淮交通之便遍及南北,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相当地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县古城墙

寿县,古称寿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

今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城有四门,东为宾阳,南曰通淝,西称定湖,北名靖淮。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七大古城墙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南王墓

淮南王墓,位于五株山南坡,即八公山东,四顶山南,合(肥)阜(阳)公路寿县段北不足百米处。墓前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吴坤修楷书“汉淮南王墓”碑。墓地占地2366平方米,四面筑1米高度青石护土墙,迎面镶石刻保护标志、重修墓碑记和管理规定。墓南铺筑连接合(肥)阜(阳)公路的通道,墓周人行道设有青石栏标。为寿县城北又一处引人注目的胜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

  古城西大 街中段,有一坐北向南的宏伟古建筑群,这就是俗称“黉学”的孔庙,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据《寿州志》记载:此建筑始建于唐,元代由城东南隅移建于此。占地面积达20000平方米,有坊、阁、殿堂等大小建筑物三十处。

主要建筑物大成殿、明伦堂等基本保存完好。第一进院前是牌楼式的“泮宫”、“快睹”、“仰高”三坊,斗拱飞檐,古色古香。第二进院正是半月形的“泮池”,常被人称之为“状元桥”。人们总爱扶栏登桥,俯视碧水游鱼。池北中轴线上为“戟门”,东耳房为名宦祠,西耳房为乡贤祠。由戟门进入第三进院,即来到孔庙的正殿——大成殿,殿面阔五间,深三间,是黉学的主体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大成殿两侧有配庑,是放置从祀牌位之所。大殿前是一米高的石块月台,台周护以雕花石栏,台左、右是两棵参天银杏树,把大殿点缀得更加肃穆。从大殿左、右两侧之“外堂”、“入室”二门即进入第四进大院,明伦堂居最后。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寺

原名崇教禅院、东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初改今名。在安徽寿县城关东北角,传唐贞观年间(627—694年)玄奘法师奉敕建造。现寺宇系清式建筑,有山门、佛殿门、大雄宝殿、禅堂、客堂等。大雄宝殿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殿中陈列唐、宋、明、清各朝木雕、铜铸、泥雕造像。唐木雕恬静庄严,颊丰颐满;宋木雕低眉默坐,表情生动;明铜铸铸法简练浑厚,意态栩栩如生;明末清初泥塑十八罗汉,尤为庄严肃穆,姿态各异造型奇特,塑法简练,堪称艺术珍品。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铸十八罗汉

铜铸十八罗汉,原在县城北门内圆通寺,1962年移入报恩寺。现存15尊。这些造像体积不大(通高63—67厘米),但神情意态栩栩如生,其造型则表现出简练浑厚的特点。由像背刻字知其铸造年代为明万历三十三到三十五年(1605年—1607年)。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

坐落在西大街清真寺巷内,始建于明代。

清真寺坐西向东,总面积5600多平方米。寺内有三进重院,前院正门为大中门,正中是主建筑物无相宝殿,即礼拜殿,殿前有石台,两厢为阿文教学用房。后院是由环绕无相宝殿围墙形成。院内有4棵绿荫蔽日的参天银杏树,寺院肃穆、庄重。

无相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七间,殿四周均有走廊,立有石廊柱。殿南、北两侧各开券门五道。结构、雕饰均具有明代建筑的特点。殿内原悬二十块清康熙年间至宣统年间赐匾,今已不存,现尚有乾隆至光绪年间碑刻六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名人

 

吕夷简(979—1044)

字坦夫,“先世为莱州人,因祖龟祥知寿州,子孙遂为寿州(寿县)人。”宋真宗时举进士。在任职期间,屡行奏事,建议取消农具征税,减轻伐木民工劳役之苦,真宗称赞其“有为国爱民之心”,后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初年,刘太后临朝十余年,他出任宰相,上疏八事:“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赂,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庆历四年病故,帝对群臣涕曰:“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但他也因反对范仲淹的革新建议,为时人所不满。卒后谥文靖。留有《吕文靖公集》20卷。

 

吕本中(1084—1145)

字居仁,号紫薇,世称东莱先生,南宋著名诗人和理学家。

吕本中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曾祖吕公著的钟爱。绍兴六年(1136年)召赴外郎,特赐进士出身。历任济阴县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祠部员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由于他敢于直言,不畏权势,因而得罪了权奸秦桧,被秦罢官。

吕本中在仕途上不得意,而他的诗当时已负盛名,得到南宋诗人曾几、陆游的推崇。陆游称本中的诗“汪洋闳肆,兼备众体,间出新意,愈奇而愈浑,震耀耳目而不失高古。”他自言作诗效法黄庭坚的江西诗派,但他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又不拘于江西诗派的成规,并革新了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名称的由来,也是起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吕本中目睹宋代政权不抵抗侵略的政策和中原沦陷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前后写了《送常子正赴寿》、《兵乱后杂诗》等诗篇,表达了忧国之情。

他在理学研究上也颇有成就,反映了“贫贱勿厌”、“富贵勿羡”等理学思想。著有《东莱诗集》20卷,《春秋集解》30卷,《师友渊源录》5卷,《童蒙训》3卷等。

 

张野塘(生卒年不详)

寿县人,一说是河北人。明代中期的戏曲音乐家。他曾为戍卒,在嘉靖年间(1525年左右)获罪谪发太仓,后寓居太仓,娶当时的名戏曲音乐家魏良辅之女为妻。张野塘善弹三弦和北曲,对南曲也常进行研习。他曾精心改制北方的三弦,更定弦索,使琴腹稍小而且呈圆形,以利于南方广为流传。当时,魏良辅正对流行在昆山一带的戏曲腔调进行整理、提高,张野塘就积极地帮助他。最后,魏良辅与张野塘合作,把在昆山一带流行的戏曲腔调改变发展成为“水磨腔”,也称昆腔。

 

孙家鼐(1827—1909)

字燮臣,安徽寿州人。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历侍读,入直上书房。光绪四年,命在毓庆宫行走,与尚书翁同龢授上读。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江西学政陈宝琛疏请以先儒黄宗羲、顾炎武从祀文庙,议者多以为未可,家鼐与潘祖荫、翁同龢、孙诒经等再请,始议准。十六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

 

十大文化

 

博大精深 蕴涵丰富的楚汉文化

所谓楚文化就是主要由楚人创造的,有自身特征的文化遗存。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寿春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万户以上的大都会。作为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是楚文化最后集中表现地。从楚文化遗存看,政治、军事、文化、商业、交通、城垣、青铜器的冶炼与铸造,乃至衣食住行都带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从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陶器、漆器来看,都表现出与两湖地区楚文化相同风格而又有改进的文化面貌与特征。

寿春楚文化汇聚了许多精华,如楚寿春城遗址的建筑艺术及其宏大规模;引进水稻的栽培与芍陂的开凿利用,楚金币“郢爰”的铸造与发行;“鄂君启节”的使用,标明楚国商业、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与发达;大量青铜的冶炼与青铜器的铸造,融文字、书法、镶嵌于一体,如“鄂君启节”等,显示了楚文化的先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丰富的楚文化出土文物令人叹为观止。

楚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奇瑰俏丽的外观愈来愈为文化界人士所注目,称之为“世界第一流文化”。其特征是:不怕跳跃等级、打破规格;不分界限地开放、吸收、利用;不厌追新逐奇地创造。实践证明,楚人及其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对中国文明的前途起着历久不衰的影响,对今天处于开放和发展中的楚地也是一笔值得继承的宝贵遗产。

如果说楚文化是寿春古老文明的一座高峰,那么彰显汉文化之精髓的《淮南子》就是另一座举世瞩目的巅峰之作,它们都是华夏文明的结晶。《淮南子》21卷,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所著,这部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刘知几《史通》),集众家之说而归之于道,是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淮南子》写下了许多对宇宙、事物的认识,保存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知识,对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以及哲学和文学诸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源远流长 厚德载物的治水文化

治水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了整个寿春文明史,治水文化研究以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和建筑遗存为载体,能让我们从中了解丰富的治水文化信息,为今天的人们改造自然,避害趋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水利之冠安丰塘

治水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寿县城南30公里处,有一处烟波浩渺的平原水库,它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芍陂,即安丰塘。它的兴建者就是孙叔敖。孙叔敖(前?年—前591年),姓伪,名敖,字孙叔。他原为布衣贤士,经虞邱相向楚庄王推荐,召拜为令尹(相当于宰相)。

孙叔敖当政以后,根据当时外患内忧,连年战乱,令典荒唐,百业待兴的状况,把息兵安民,除患兴利,发展生产,致富国民,当作治国之策上书楚庄王。当时,淮河以南的寿春,是楚国的主要粮食产地之一,粮食的丰歉,对民心安定和军粮的供应关系极大。为此庄王便采纳了孙叔敖的国策,乃考制度,立军法、下膏泽,兴水利。孙叔敖经过实地考察设计,征集民力创建了芍陂。事实证明,芍陂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上引龙穴山、淠河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对于楚国徙都寿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后来摇摇欲坠的楚国把都城迁到寿春安居19年之久奠定了经济基础。

时至今日,安丰塘仍为淠史杭灌区著名的反调节水库,蓄水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63万亩,发挥着灌溉、旅游、运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恃水为固古寿春

自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凭借寿春周围水系发达稻米丰给,为都达19年之久。汉淮南王刘长、刘安、三国时袁术称帝也以寿春为都,苦心经营,一度成为繁华富饶之地。今之寿春,为沿袭古都的建制镇名称,为寿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镇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古城墙环绕城区四周,古为屯兵御敌之工事,今为防洪阻水之屏障,功不可没。

因水而兴古名镇

与治水文化息息相关的除了寿春外,还有正阳、瓦埠、隐贤三大古镇的一度兴盛与繁荣。寿春、正阳、隐贤、瓦埠均滨水而建,靠水而兴,宛如今天的江浙水乡,商贸发达,盛极一时。

 

正气凛然 清风徐来的廉政文化

在寿县2600多年的文明史上,产生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或千里迢迢由外地来寿任职,或派往外地担任地方官,或被朝廷在帝京委以重任。他们中有的以清廉传世,有的以不计得失扬名,有的以敢于直言、不畏权势流芳。千百年来浩然正气,清风惠政,让人们以史为鉴,清正为官,廉洁为人,为廉政文化续写新篇章。

廉政文化的滥觞也得从楚国令尹孙叔敖说起。孙叔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家,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相。他“三为令尹(相当于宰相)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吕氏春秋·侍君览》)。他在任楚相的12年中,施教导民,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孙叔敖是百姓心目中的清官,可是他死后,儿子却陷入贫困之中,穷得卖柴为生。孙叔敖的好友优孟装扮成“孙叔敖”向楚庄王进谏,才使孙叔敖的后代摆脱窘困,由此可见孙叔敖的为官清廉。

“时苗留犊”的掌故。东汉建安时,时苗用黄牛驾车千里迢迢来任寿春令。居官岁馀,黄牛生了一头小牛。当他离开寿春时把小牛留下了。谓主簿曰“令来时本无此犊,犊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时苗婉拒大家的心意,于是留犊而去,在百姓们依依惜别声中离开了寿春。人们感其清廉,为了纪念他,就把小牛饮水的池塘称为“留犊池”,所在街巷称“留犊祠巷”,成为后世为官者接受廉政教育的著名历史文化街区。

 

灵活机动 忠勇节烈的战争文化

古城寿县,坐落于八公山之阳,淮河南岸,淝水之滨,历史上这里是通往江南的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数代王朝的更迭,时事风云的变幻,多在以淮河为界,展开激烈的对垒和争战,为后世沉淀出一页页值得玩味的战争文化。

东汉末期,曹操在北方,以许昌、洛阳为中心,东南据有长淮,淮水中游的寿春,上与许洛相近,有蔡颍诸水相通;下则雄视江淮之间,以合肥为其前哨阵地,经常利用颍涡诸水,向寿县和沿淮进军。

最值得称道的一页是导致前秦政权瓦解的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统治者苻坚统一北方后,亲率90余万大军沿淮水南下,企图一举灭亡东晋。东晋大臣谢安派谢玄、谢石率兵八万迎敌,双方隔淝水相持。谢玄等趁秦军没有完全集中的时候,渡过淝水,向前秦部队的前锋发起猛攻。由于前秦内部矛盾重重,将领之间意见不一,苻坚存在着严重的轻敌思想,所以秦军前锋被冲击之后,一退不可收拾。苻坚见晋军布阵严整,远望八公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从此有了“草木皆兵”的成语。在东晋军队的追击下,前秦部众溃不成军,苻坚狼狈逃归,前秦政权瓦解。这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深受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同志称赞,也因此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五代十国时,寿春为南唐边陲重镇,以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镇守。后周显德二年和四年,周世宗柴荣两次亲征寿春。作为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亦两次从世宗出征。第二次是在显德四年(957年)三月,赵匡胤扎营于城北紫金山下,率军攻山,首破连珠寨,斩唐兵数千人,守寨唐将朱元、朱仁裕率兵万馀投降。翌日复战,连破数寨,擒南唐应援使陈承昭、大将许文缜、边镐等,使州城完全置于周军包围之中。刘仁赡“闻援军既败,计无所出,但扼腕浩叹而己。”尽管如此,他忠贞不二,拒周劝降,率部坚守城池。后刘仁赡病得昏迷不省人事,其副使孙羽等率城内守军万余人奉表出降。越一日,刘仁赡病逝。至此,历时三年的后周围困南唐寿春之战宣告结束。

南宋与金国以淮河为界的战争长达百年之久。南宋寿春保卫战中,寿春人发明了在子窠中装上火药发射的子窠枪,后来传到欧洲,成为现代步枪的始祖。在战争的磨炼中,寿春人发明了不易打烂穿透的纸甲,学会了在淮河上架设不易被敌人破坏的浮桥。这些在特殊时期的发明,都极大地丰富了战争文化,值得去挖掘和研究。

 

妙手偶得 风味独特的豆腐文化

被人们誉为“营养珍品”的豆腐就诞生在寿县八公山境内。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相传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都寿春,他喜爱神仙黄白之术,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伍被、毛被、晋昌八公在北山论道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结果不经意间发明了豆腐。八公山豆腐之所以遐迩闻名,源自当地有益于人体健康、矿物质丰富的珍珠泉、玛瑙泉水以及当地优质的大豆。八公山豆腐烧汤堪称“三绝”:热汤上盆,豆腐块漂浮汤上,称为“漂汤”;做出的豆腐呈乳白色,又称“奶汤”;豆腐汤如鱼汁,故称“鲜汤”。

诗词歌赋有大量歌咏豆腐的篇章,或以物抒情,或借物咏史,不一而足,值得细细品味。而民间关于豆腐的歇后语、俚语也是豆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比喻做人清白。豆腐掉进青灰里——打不得,拍不得,道出了对某些人和事的无奈。看别人吃豆腐,自己牙快,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鸡刨豆腐,喻办事马虎。刀子嘴,豆腐心,喻心地善良,心直口快。白菜豆腐保平安,是一种随遇而安,恬淡闲适生活的写照……

如今,豆腐文化已成为寿县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

 

惊天动地 慷慨悲歌的红色文化

寿县不仅是一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洒满仁人志士革命先烈鲜血的红色热土。在历次重大的革命活动中,都有许多志士和英烈的名讳,成为后世永远的缅怀和纪念。由此形成了凝重悲壮的红色文化。

1904年,陈独秀和寿县人柏文蔚、常恒芳等发起岳王会,以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从事反清秘密活动。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同盟会,岳王会成员全部参加,孙毓筠、张汇滔等积极奔走活动,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张汇滔、岳相如、王龙廷、袁家声积极筹划响应。11月14日,寿州的革命武装一举攻占县城,寿州兵不血刃,于是日光复。16日,淮上军成立,王龙廷任总司令,张汇滔、张纶、袁家声为副总司令。淮上军遂以寿县为大本营,全军2万余人,兵分三路,挺进江淮各地,席卷21个州县,出击清军。

1921年1月,曾经留学日本和德国的正阳关人高语罕编写的《白话书信》出版,是安徽最早最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课本。

1931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巡视员方运炽在瓦埠组织中共党员、农民数千人,举行了震惊江淮的“瓦埠暴动”。暴动队伍从四面八方云集瓦埠镇东南泰山庙,成立“皖北红军游击大队”,在望春园酒馆门前树起镰刀锤子的红旗,逮捕地主豪绅10多人,缴获长短枪130多支,发动群众开仓放粮200多石。

瓦埠暴动虽然由于反动武装的联合进攻宣告失败,但它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暴动,是党领导寿县人民革命由经济斗争发展成为武装斗争的转折点。

1932年4月初,红二十五军军长邝继勋、政治委员刘士奇率军出六安,经马头、隐贤、迎河,7日抵正阳关,缴获国民党军队的大批物资,打土豪分田地,受到群众欢迎。10日后红二十五军离去,寿县共产党人曹广化率游击队随之离去。红二十五军到正阳,扩大了红军的影响,鼓舞了人们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斗志。

在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峥嵘岁月中,有许多英烈的名字值得镌刻在永远的丰碑上。今天,小甸寿县革命烈士陵园、特支成立纪念地、一中学兵团遗址、方振武墓园、中共寿县一大会址等已成为人们缅怀先烈、重温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崇墉障流 金汤巩固的城墙文化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是最好的防御工事。寿县现存的古城墙为南宋嘉定十二年(1220年)建康都统许俊为御金兵“即旧址”重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灿若群星,寿县城墙则以其特殊的形制构造与功能,被许多专家和学者叹为国之珍宝,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开四门,城墙周长7147米,城墙为砖壁石基,城平面略呈方形,四门均设城楼和瓮城。与国内其他古城墙相比,寿县城墙的形制构造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部位上:创建石堤、改变城门走向、修筑月坝。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御史杨瞻创建护城石堤(泊岸)。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后,州人孙家鼐曾为之记,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若生铁之熔铸也”。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后,改变东、西、北三城门的位置、方向。既有利于御敌,又便于减轻洪水直接对城门的压力,这是古人在城垣建筑中对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

明万历元年(1573年),知州杨涧创建东北角和西北角涵洞(水关)月坝,坝上分别有“崇墉障流、金汤巩固”题额。

寿春古城墙的独特防洪设计,创造了水利史上的奇迹。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其维修加固,1954年、1991年两次洪水围城,古城安然无恙。1986年通过社会集资恢复重建了东门宾阳城楼,1999年恢复北门靖淮城门,2000年建成仿古式南门通淝楼。2006年恢复建设西城门及城楼,依照原形式恢复瓮城及城墙工作已列入议事日程,届时古城更加雄伟壮丽。

 

精彩纷呈 独树一帜的民俗文化

寿县地处江淮之间,几千年来的发展和演变在衣食住行、娱乐劳作等方面的风尚习俗,既与其他地方有共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可谓特色显著,独树一帜。

过去,沿淮一带有“怀诗、寿字、桐文章”之说。寿字就是寿县的书法。寿县既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有传统文化的浸淫,自然也是翰墨飘香的书画之乡,无论是在繁华的城镇,还是偏僻的乡间,上至古稀之年的老者,下到稚气未脱的小儿均能笔走龙蛇,巧绘丹青。无论走进殷实之家或是寻常百姓,都会发现家中的客厅或书房总是挂着名人字画,给主人的居室增添了儒雅的气息。清代大书法家梁献讲学寿州,更是助长了寿州的学书之风。近现代寿县涌现了张树侯、司徒越、孙多慈、刘蔚山、余国松、春卉等享誉海内外的书画家,就是最好的佐证。如今,在寿县习字赏画,已成为一部分人必不可少的高雅精神生活。各种书画交流、研讨活动也蔚然成风,成为民俗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奇葩。

在民俗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节庆期间的民间文艺活动,以寿州锣鼓和正阳关肘阁、抬阁、穿心阁为代表。寿州锣鼓历史悠久。寿州锣鼓队根据沿淮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长流水”等锣鼓乐谱改编,保留节目是《寿阳春》,分为“状元行”、“楚都欢歌”、“龙虎斗”三大部分,分别以寿县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蓝本,加以创作和演绎,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淝水之战》,通过锣鼓的轻重缓急,表现短兵相接,两军对垒的悲壮激烈,令人荡气回肠。

正阳关肘阁、抬阁、穿心阁,于清道光之前从山西、河南等地传入。它集杂技、彩扎、灯光、音乐为一体,小演员们在道具上表演民间传统节目,配以锣鼓和箫、笛、管伴奏,整个表演高、难、险、美,被誉为“空中芭蕾”。

 

特色鲜明 和谐相处的宗教文化

寿县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形成了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宗教文化。

道教源于古代神道的巫祝史,转而为方士,形成道教。淮南王刘安在此学道求仙,集门客数千,完成《淮南子·原道训》论道名著,把黄老学说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寿地道教至迟始于北魏,属全真宗,崇尚真君。道家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对称互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道教庙宇原有四顶山奶奶庙(碧霞元君祠)、真武庙、城隍庙、关帝庙、三义庙、马神庙、火神庙、大王庙等,除四顶山奶奶庙外,余多不存。解放前,寿县道教已经衰落。解放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尤其是近年来恢复或新建了八公山道教建筑群,使道教出现新的生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四顶山古庙会,吸引着周围县市民众,不远数百里前来,山上山下,万头攒动,盛况空前。

寿地佛教始于南朝前期。唐代属禅宗,唐末五代后属临济宗。佛教寺庵有报恩寺、卧佛寺、圆通寺、准提庵等,以报恩寺为最。报恩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占地面积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形成以佛堂、二佛殿、大殿、毗卢阁为一直线序列、三进重院,基础渐次升高,布局严谨,主次分明,为中国传统寺院的一大建筑群。大雄宝殿内泥塑十八罗汉像,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由九华山安排僧人主持恢复佛事活动,新建和扩建佛殿,装修佛像,使报恩寺更加雄伟壮观,吸引了更多游客和信众前来浏览和进香。

伊斯兰教传入寿地,是以回族来居为始。寿县城内紫顺街唐、宋时即有“回回街”和小清真寺。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山东老鹳巷移来边、朱、王、梅、张、赵6姓回民,在此生息繁衍,使寿县回民日益发展壮大。回民多信仰伊斯兰教。始建于明天启年间的清真寺,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与北京牛街清真寺、西安化觉寺相媲美。

基督教是清末由美国传教士传入,现在在寿春镇和其它乡镇均设有教堂,供信教群众参加活动。

位于寿春镇东大街的福音堂是寿县地区最大的基督教堂,俗称福音堂,是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出资于1924年兴建的,现为当地教徒活动的场所。福音堂建筑风格仿中式古建,重檐歇山顶,筒瓦屋面。室内彩绘天花,颇为考究。斗拱木雕人物故事,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建筑结构揉合了中西建筑的风格,蕴含了大量的中西文化信息,为研究近现代中西文化和宗教文化在寿县传播提供了实物资料。现为六安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采众长 味兼天下的美食文化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两岸,当数寿县。寿县由于地处江淮之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境内河流密布,因而物产富饶,盛产稻米、小麦,畜禽、水产品和蔬菜均为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为寿县饮食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寿县的地理位置看,寿县饮食属于徽派菜系,色重、味浓、口感偏咸,注重菜肴的色泽和搭配,讲究刀功和火候。城镇和乡间进入农历九、十月份有腌制咸鸡腊鹅等肉食品的习俗,以备春节和宴客之需,腌制食品可煮可蒸,是佐餐的可口食品。

自汉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以来,八公山豆腐菜肴也成为徽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淮王鱼、瓦埠湖银鱼等当地特产,风味独特,成为海内外消费者的必选佳肴。

寿地民风纯朴,素为礼仪之乡,在饮食上很有讲究。如居家待客不上三个菜(三菜谓之待鳖),以双数居多,喜庆时上圆子,谓之团团圆圆。春节是一年中的重要节日,民间有许多关于吉祥菜的说法:如在几案上放上油酥好的鱼,鱼嘴中塞进洗净的大葱,谓之充(葱)足有余(鱼)、年年有余;冻豆腐泡,谓之斗福;家家户户都要用枣子、糯米、元宵、白糖、百合、莲子打甜汤,谓之来年生活幸福甜蜜。

由于寿县城区回族同胞多达上万人,体现回族风味的美食也十分红火。早点有牛肉汤、油馍、辣乎汤、油茶等;当地回族同胞经营的餐馆和熟食摊点中,以牛、羊、鸡、鱼为主打菜,辅以当地产的东园、南园大白菜,风味独特;咸水鹅、卤牛肉、卤羊头肉、羊蹄等熟食也堪称一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频繁,寿县也融入了许多外地著名的品牌连锁店,如体现川味特色的火锅、以羊肉为主的火锅店;其他特色小吃也占有一席之地。

寿县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经营者中著名的老字号有聚红盛、小而真、大美兴等。

 

楚文化

 

春秋时,楚国势力逐渐转向东方扩展。穆王四年(前622年),楚灭六、蓼,后又灭舒入巢,楚文化开始进入江淮地区。庄王时,楚令尹孙叔敖造芍陂(即今安丰塘),加速了此地经济的增长,从而为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怀王时(前328年-前299年),楚已据有两淮地区,楚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加深。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此地为春申君黄歇的食邑。在黄歇的积极经营下,建筑、熔铸、农业等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徙都寿春,寿春的地位发生了巨变,使寿县很快成为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都会,是楚国后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楚文字

楚文字虽然不是起源、形成于江淮一带,但寿县出土的许多楚器上的铭文,说明楚文字是楚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楚文字是在夏商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经历了“象形”发展为“指事”、“会意”、“形声”及“转注”、“假借”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创造、简化和补充,逐步形成独特的风格。楚文字与其它诸侯国文字相比较,单字数量最多。如没有众多的文字,楚国一些重要文史典籍是表达不出来的。

楚青铜器铸造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楚青铜器是楚文化的代表物。大型青铜器如鼎、钟,被视为社稷、王权的象征;一般鼎、敦、簋、壶、鉴、盘、尊之类,是贵族、卿大夫的生活用具;而戈、矛、戟、剑、矢镞等又是必备的武器。此外,尚有用于祭祀、鼓乐、书简、车舆与百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一些器具。当时的青铜器,对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所以国家十分重视并予以严格管理。楚国青铜器铸造,不仅在数量上为列国之冠,而且在质量上也居于上乘。

春秋时,吴越的冶铸技术比较先进,特别是在兵器的锻造方面,为列国所不及。战国时,楚东侵占有江淮地区,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交流与日俱增,并互相渗透而逐渐融合。

民国时期,寿县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出土的矛,中心有血槽,两翼有倒刺形回纹,被认为是楚铸的越式矛。又有鼎,长足外撇,重心稳,其造型充分反映了吴越风格。其他如敦、壶、鉴等,蟠螭矫然,云纹细繁,间有金错银镶,制作极其精美,同春秋时期的楚器相比较,无论是造型、装饰与实用性,都有明显的改进。

楚青铜器冶铸工艺精湛、美观、耐腐蚀,入土两千余年而不毁,主要原因是楚人讲究冶铸技术,广招能工巧匠,任用“铸客”字样。所谓“铸客”,一般是指从列国、外地来的(或延聘、或自荐)冶师、铸师与技工。“铸客”促进了青铜器冶铸技术的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更新冶铸水平,这是青铜器在当时达到鼎盛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纠错电话:0551-63608296)
公共文化设施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隐私说明
主办单位:银河galaxy澳门   承办单位:银河galaxy澳门办公室
技术支持:安徽智农网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联系地址: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2号楼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1379  电话:0551-6360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