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域名为http://ct.ah.gov.cn。原银河galaxy澳门网站和原安徽省旅发委网站不再更新,将于2月底正式下线。
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版
文化服务
站内搜索:
首页 > 文化服务 > 历史文化名城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歙县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7日     来源:银河galaxy澳门     点击量:      字体:T T T

总体概貌

歙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身踞世界著名风景区黄山南大门,是东至杭州南往千岛湖,西去瓷都景德镇,北向江城芜湖、铜陵的枢纽,且处于全省“一线两点”的经济发展圈内,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全县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人口50.7万,是最具开发潜力和价值的皖南旅游经济区之一。

建置沿革

据下冯塘、新州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本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春秋,属吴。战国,初属越,后属楚。秦置歙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楚国;六年,属荆国;十二年,属吴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属江都国。元狩二年(前121年),鄣郡改为丹阳郡,本县仍属之。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遣贺齐取黟、歙,并置新都郡。三国,属吴新都郡。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本县仍属之。梁承圣二年(553年),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陈天嘉三年(562年),撤销新宁郡,仍属新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海宁县(今休宁、屯溪);十一年,复置歙县并置歙州以辖。大业三年(607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义宁(617年—618年)中,汪华迁郡治于本县乌聊山。直至清末,郡、州、路、府治一直未变。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天宝元年(742年),歙州又改为新安郡;乾元元年(758年),新安郡仍改为歙州,本县隶属不变。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本县隶属一直未变。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本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以来,属徽州地区。

人文历史

歙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秦末置县,古称新安、歙州、徽州。唐宋以后,徽商崛起,理学盛行,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经济学家王茂荫、著名画家渐江、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里。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皖派汉学、歙派篆刻、徽派四雕、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菜、徽剧等都闪耀着新安文化的灿烂光芒,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

古时歙县乡俗“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明清时期,有进士623人,状元6人,在全省全国名列前茅。这些人中,有13人的著述收入《四库全书》。清康熙年间,全县有学社、书院127所。“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和“父子尚书”的佳话不时传为美谈。

歙县文物灿烂,古迹众多。全县有570处地面文物,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群以其雄伟与壮观,被誉为“东方凯旋门”,遍布全县城乡的古牌坊、古祠堂、古居民等“古建三绝”以及古桥、古寺、古塔等,构成了古典建筑艺术博物馆。

“徽州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

歙县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文物古迹遍布乡村和城镇,现有地面文物613处,其中国保单位3处,省保单位21处,就其数量来讲,约占全省的1/5,素有“文物之海”之美誉。古徽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牌坊、古城墙、古谯楼,映射着古城徽文化发祥地的繁荣;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被誉为“古建三绝”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更是数量众多,保存完好。

 

名胜古迹

 

许村

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为“昉溪”。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48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

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方圆不足千平方米的范围内,汇聚着高阳桥、双寿承恩坊、大观亭、五马坊等技艺精湛、规模恢弘的元明古建。村中街巷纵横,而且是一色的白墙青瓦马头墙、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

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15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谯楼 

位于歙县县城内。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后历代均有维修。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阙,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围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虽历经风雨,多次修缮,但古制古风依旧,为江南一座有名的古谯楼。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僧庵壁画

圣僧庵位于徽城西郊旸村,始建于唐代,唐代寺僧慧明善医,人称圣僧,故名。明清之际香火鼎盛,有较大建筑群。现存庵占地面积276.36平方米,由庭院、大殿、经堂等组成。坐南朝北,面阔9.4米,进深29.4米。大殿墙上有明万历时画家黄柱绘水墨观音像、十八罗汉图和翠柏图,经堂龛台前壁刻金刚经,有明代戏剧家汪道昆题跋。

壁画位于圣僧庵大殿内,是明代万历画家黄柱所作,共4幅水墨画。第一幅为“侧坐观音图”,位于大殿后壁,宽3.52米,高3.7米,作于万历丁丑年(1577年)。第二幅为“九尊罗汉漂大海图”,第三幅为“九尊罗汉上五台图”,前者位于大殿左山墙壁上,后者位于右山墙壁上,皆宽4.9米,高2.2米,作于万历癸卯年(1603年)。第四幅为“翠柏图”,位于后进左檐廊壁,高1.8米,宽2.5米,用墨淋漓酣畅,笔法多姿。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庆寺塔

位于歙县城西练江南岸西于山,建于北宋宣和二年(1119年)。

该塔历代均有修葺。楼阁式,实心方形,高23.1米,底层平面每边5.28米,须弥座五层,束腰高66厘米,有间柱、角柱。塔身为砖砌, 第一层较高,自下而上迭减。底层有木廊,石檐柱间宽4.33米。四面辟有券门,门内置石雕莲瓣佛座。第二层以上墙面中间均隐出窗券,各隅砌出半隐半露的方形角倚柱,墙面绘佛像彩色图案。每层檐口用砖叠涩挑出,间以五层斜角牙子。叠涩砖上为木构腰檐,复以筒板瓦。飞檐翼角下,悬铁制风铃。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州石塔

位于徽城北郊1公里新州,始建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原名大圣菩萨宝塔,系乡人为祈求后嗣捐资建造。

八角七层楼阁式石塔,现存五层,高4.6米,每层高度不同。底层基座边长0.6米,第二层为香火炉窟,第三层两侧镌“佛”字,正面刻修建铭记,第四层八面刻如来神位字样,第五层发券内为如来佛像浮雕。现塔顶为葫芦形,属近年重修所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谯楼

位于歙县城区中和街,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又名迎和门、阳和门,地处原府衙大门外东侧。

楼面阔12米,进深10米,高13米,占地面积120平方米。楼高三层,歇山顶,重檐,高脊翘角。大梁架于高台上,下为门阙,街道从中穿过。有石阶从右后侧曲折而上。原为府衙东门,后用作鼓楼,现为“古歙历史陈列馆”。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桥

位于城西门外,所以又叫河西桥。

太平桥为十六孔拱形石桥,长度为279.87米,宽为6.9米。据史料记载,此处原有木构浮桥,建于宋代端平元年(1234年),长50丈,名叫“庆丰桥”。元代末年,毁于兵乱之中。明代初年又架木重修。到了明代弘治年间(15世纪末)才改建石桥。明、清两代修过多次。原桥心建有碑亭,镌刻建桥始末。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渔梁坝

渔梁坝系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硬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贞白里坊

位于歙县郑村镇郑村,是歙县现存的唯一一座元代石坊,始建于元末,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立,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

贞白里坊旧曾设门,是歙县为数不多的坊门遗存,也是歙县现存最早的二柱单间三楼式石坊。坊上刻有《贞白里门铭》一篇。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宗祠

坐落在歙县西郊郑村,是歙县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它是郑氏的祖祠,是为纪念郑玉而建成的。郑玉系元末高士,隐居乡里,不愿做官,创办了师山书院,讲经传学,人们尊称他为“师山先生”。

郑氏宗祠建于明代成化(1466年),万历年间进行重修。整个祠堂由门坊、门厅、寝堂、享堂和天井组成,总面积1838平方米,全部是砖木结构,硬山顶、四合院式,空间高大。

门厅七开间,进深八步。两边耳室各开一门,以供平时出入。享堂面阔五间,深十一步,是族里起事的主要场所。后面是寝堂,放祖宗牌位。整个祠堂气势恢宏,是徽州古代建筑的一个优秀标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邦伯祠

位于歙县许村,明嘉靖年间建。为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昇而建,后为长子都福之支祠。

三进五开间,总进深约60米,开间18米。砖砌门楼,四柱五檐,楼檐下每组斗拱都有昂如象鼻伸出。门厅及两庑木构架为清式,中进构架乃明式,有檐下斗拱,丁字拱内藏花,瓜柱下置莲花斗。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观亭

与高阳桥携手相依,巍然屹立于许村正街。大观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砖木结构,三层楼阁式建筑,一二层是八角形,第三层转为四边形,歇山顶。木构架,斗拱与斜撑相结合,型制非常特殊,所有的梁、枋、柱上都绘有彩绘,显得华贵雅致。从高处仰视,翼角飞翘,重台迭阁,整座大观亭显得秀丽壮观。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尚书坊、大司徒坊

殷尚书坊位于桂林镇殷家村公路西侧,建于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殷家村人殷正茂,官户部尚书,皇帝口谕立坊褒奖。坊四柱三间三楼,四柱冲天,阔12.2米,高11.5米。灰凝石,梁柱粗硕,浅镌锦纹图案。楼枋刻“忠实勋庸”4大字,上加“玉音”2小字,额枋刻“尚书”。

大司徒坊位于桂林乡殷家村公路东侧,建于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皇帝封赠殷正茂之祖父殷頫、父殷鐄为户部尚书,并为立坊。坊四柱三间五楼,灰凝石建成,宽9.55米,高11米。龙凤板上刻“诰赠”2字,四楼楼匾上刻“大司徒”3字,楹柱前后置8只蹲狮,直柱、雀替、额枋和檐下翼拱上都细刻曲线优美的花卉、流云图案,大梁上用高浮雕,有双狮、双鹤、麒麟等,均精美绝伦。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国石坊 

在歙县城内。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称“八脚牌楼”。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面积78.13平方米。

许国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石料质地坚硬,粗壮厚实,有的一块就重达四、五吨,石坊雕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12只狮子,前后各四,左右各二,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富有“个性化”的雕饰设计,巧妙地表达牌坊主人许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成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士载宅

位于徽城打箍井街15号,建于明代,宅坐东朝西,原为许国相府(俗呼阁老府)建筑群的一部分,一进二层,面阔13.94米,进深8.65米,占地面积120.6平方米。前有天井,后有廊院,中为厅,左右为厢房。山面穿斗式梁架,双步梁端作堆云状,两朵小云托上部大云,三步梁上立脊瓜柱承托脊檩。檩下有雕花垫木,两侧置雕花叉手。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忠烈祠坊

位于郑村镇西溪村,建于明代,西溪系汪姓聚居地。隋末,歙人汪华起义,自号吴王,归唐后得封越国公,卒谥忠烈王。汪氏后人为纪念汪华建忠烈祠,并于祠前立坊。坊四柱三间五楼,宽8.45米,高10米。白麻石,挑檐下建仿木斗拱,额枋上有双狮戏珠等浮雕。其左有“司农卿”坊,为宋司农少卿汪叔詹立,右有“直秘阁”坊,为宋直秘阁学士汪若海立,后二坊皆二柱单间三楼,宽4.15米,高8.5米,建筑风格同忠烈祠坊。三坊并列,用八字墙相连,气宇不凡。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春福宅

位于坑口乡瀹坑村,建于明代,又名“敦睦堂”、“对门厅”。面阔15.85米,进深19.28米,占地面积305.6平方米。

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三层楼房,属官宦大宅。有3个天井,5座楼梯,后进当中延出两间,两侧为天井,俗称“老鼠尾”。楼层较低,楼上沿天井有飞来椅(今毁),梁头用雀替,隔间墙上部用芦苇墙。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林福宅

位于街口镇街口村,建于明代,三间二进楼屋,通面阔9.66米,进深12.3米,占地面积118.8平方米。正立面为水平高墙。

大门上有门罩。门厅左右有耳房,天井两边为走廊,左廊有侧门,右廊置楼梯。后堂中为厅,左为房,后有小倒厅,面对小院。楼下矮,梭柱覆盆础,密栅。天井栏板以栨压缝,上有方格隔扇。楼上有八角斗栱、鹰嘴式童柱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口四面坊

位于富堨镇丰口村南,建于明代。

坊四柱三间三楼,平面正方形,边长3.8米,高11米。梁、柱用花岗岩,枋、板用砂岩。檐下有花拱,雀替雕饰花卉。南面额枋上刻“宪台”二大字,垫板上小字为“云南按察司佥事郑绮”。

郑绮,丰口人,嘉靖丁未年(1547年)进士。北面有“敕赠”、“廷尉”、“大理寺左寺副郑廷宣”等字,廷宣因子得封赠。西面有“恩荣”、“进士”等字,东面无字。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氏敬本堂

位于三阳乡叶村,建于明代,为洪氏支祠,又名“世光第”,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面阔16.2米,进深28.65米。

大门为四柱三间三楼砖雕门罩,极其精美。过门廊为庭院,两侧有廊。中进享堂高敞,明、次间为堂,两梢间为厢房,照壁上悬“敬本堂”匾。后进天井狭窄,寝堂上有楼。祠内梁头、雀替、平盘斗、梁驼均雕有花草图案。享堂内保存有“进士”、“贡士”、“望重老传”、“五世同堂”等匾额。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心堂

位于北岸镇瞻淇村中,建于明代。

三进五开间楼房,面阔9.85米,进深17米,占地面积167平方米。前进三开间,中为门厅,两侧为房,中进明、次间一统,稍间为房。后进两侧为房,中间前为廊,后靠墙开小天井,堂匾“天心堂”三字为董其昌手书。楼上中前置“飞来椅”,靠背精雕细琢,有如锦带。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雨廊桥

位于北岸镇北岸村棉溪河上,明代始建,清中叶大修。

石质三拱,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上建廊,砖木结构,高约5米。北门额为“谦庵旧址”,南门额为“乡贤里”。廊内十一间,沿墙置凳。东侧墙上开3个大方窗,砖砌花格纹,西侧8个风洞窗,样式有满月、花瓶、桂叶、葫芦、书卷等。北端西侧第二间置一敞窗,外装“美人靠”。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位于歙城西的棠樾村,牌坊群由7座牌坊组成,以忠、孝、节、义的顺序相向排列,分别建于明代和清代,都是旌表棠樾人的“忠孝节义”的。在牌坊群旁,还有男女二祠,建筑规模宏大,砖木石雕特别精致,近年已修复如旧。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为朝廷兴旺作出的“杰出贡献”,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廷。

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建筑风格混然一体,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气宇轩昂。到了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也日臻完善。建筑专家们认为: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价值。

歙县棠樾青石牌坊群,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一座一座直冲云霄,一座座精心设计和施工,一座又一座经官批御审,历代统治者用这一特殊方式来表彰那些在社会中有“贡献”的人,这足以证明历代都极为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些不仅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也留下了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等许多方面的财富。

棠樾牌坊群(第1到第7牌坊)依次为: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骢步亭——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古民居

位于歙县郑村镇棠樾村,古民居为明清时期所建,主要建筑有:欣所遇斋及存养山房,保艾堂,毕德修宅(含何振宝宅),程遂林、毕顺生、江忠来宅,存爱堂(五世同堂),“慈孝之门”(慎德堂),从心堂(下新屋),静修堂。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稠墅牌坊群

位于郑村镇稠墅村西,建于明、清。稠墅村多汪姓聚居,明、清之际多富商,有名园巨宅。现存于村西的4座牌坊分别是明天启、清乾隆时所建,均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石坊,它们是父子大夫坊、吴氏节孝坊、褒荣三世坊、方氏节孝坊,由东向西延伸约1华里。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檀干园

位于歙县西10公里唐模村。建于清初,乾隆年间修葺。曾是本村许氏文会馆旧址。以门外溪堤遍植檀树、紫荆树而得名。又因园内有人工湖,湖内模拟杭州风景,故当地民间俗称为“小西湖”。湖为清初唐模村一许姓富商所凿,有三潭印月、玉带桥、灵官桥、湖心亭、白堤等风景,以供其母游乐。整个唐模村誉为“全村同在画中居”。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渐江墓

位于歙县徽城西干山上,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

新安画派大师渐江,晚年常居五明寺,涅槃之后迁葬寺侧,其友王泰徵为其作墓志铭,许楚书墓碑,并遵渐江遗愿,在墓旁植梅数十株,故又称“梅花古衲墓”。1982年大修,重立墓碑,撰刻新的墓志,砌筑了祭台,石栏等。现墓地梅枝交柯,松竹荫护,一派幽雅肃穆气氛。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宾虹故居 

位于郑村镇潭渡村中,建于清康熙戊戌(1718年)。

故居总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正屋为三开间楼屋,前有庑廊和小天井。宾虹自题为“宾虹草堂”和“虹庐”。左廊通厨下,屋前为小院,出左院门,即至“玉森斋”,为三开间平房,前院有假山石,名“石芝”,宾虹部分画作题“写于石芝室”、“石芝阁”出此。故居现辟为“黄宾虹故居纪念馆”。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山书院

位于歙县雄村。

建于乾隆二十年(1756),为寓居扬州的两淮八大盐商之一的曹堇怡在弥留之际遗命两个儿子曹翰屏、曹暎青所建。书院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园林建筑,由清旷轩、文昌阁、桂花圃组成。

书院设堂讲学的地方叫清旷轩,轩厅正壁嵌着的曹学诗撰写的《所得乃清旷赋》告诉我们名称的由来。清旷轩还有一个称谓叫桂花厅,因轩前小巧的庭院中遍植桂花树而得名。曹氏家族写有族约:凡族人中有中举者,可在庭院中植树一棵。桂花厅东北侧有一座双层八角形亭阁,叫“文昌阁”,又名“凌云阁”。此阁建于清代,砖木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亭脊有狮、虎、形装饰,亭翼角下有“金雀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氏宗祠

位于北岸镇大阜村中,系当地潘姓宗祠,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三进五开间,后进有楼,面阔18.8米,进深42.6米,占地面积801平方米。门厅五凤楼式,八字墙上饰精美砖、石雕,中进雀替、平盘斗等处雕藏百骏,俗称“百马图”。月梁上高悬历朝名人匾额,气势壮观。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宗祠

位于北岸镇北岸村,建于清代,又名“叙伦堂”,清同治时重修。

三进五开间,面阔17.7米,进深41米,占地面积726平方米。门厅为五凤楼,八字墙须弥座石刻与墙头砖雕、关檐板木雕均极华美。中厅之月梁、金柱粗硕宏大。檐下6块石栏板上的《西湖景》与后檐下7方石栏板上的《百鹿图遐》遐迩闻名。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氏二宅

位于徽城镇打箍井街,建于民国。

坐西朝东,二宅壁联。南宅二进三开间,面阔10.7米,进深12.9米,占地面积约138平方米。前有小院,下堂有厢房,天井两侧有廊,雕花屏门装隔。上堂为统间,有楼,砖、木、石雕精美。北宅二进三开间,面阔10.7米,进深13.2米,占地面积约136平方米。上下堂都装厢房,木雕稍逊于南宅。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员公支祠(含木坊)

位于昌溪乡昌溪村中建于清代,三进三开间,门厅五凤楼式,立有高大石鼓门墩。中进享堂额枋与开间等长,气势开阔。后进寝堂天井设有消防井。寝堂楼板中开有香火窗,结构独特。门坊木构,四柱三间三楼,宽9.3米,高8米,两侧有护墙,四木柱用靠背石支撑。有月梁、额枋、斗拱,高瓴重脊,八角起翘,关檐板红漆雕花。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氏宗祠

位于昌溪乡周邦头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通进深43.5米,通面阔18.5米。

整个建筑由门厅、廊、享堂、寝堂、天井、耳房组成。祠堂东西两侧有较宽的通长夹巷,大门五凤楼式,祠内木构件雕刻精致,中进享堂前檐粱撑为圆雕合和二仙,祠堂全部油漆。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安碑园

位于歙县城西披云峰麓。占地面积8950平方米,碑园建筑面积3444平方米,1981年建成,用于收藏和陈列徽州历代碑刻。

现藏有北宋王道宁墓志、南宋丞相程元凤墓志、知县汪澄墓志、元“武功万六承事太君胡氏生莹”墓表浮雕、明代大学士许国墓志、吴氏墓志、明《余清斋》、《清鉴堂》丛帖刻石、清桃花书屋法帖刻石等140余方。部分碑刻置于碑廊墙上展出,现碑刻保存完好。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名人

 

毕升(生卒年不详)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据我省文物工作者考证,他是歙县人。他的后代(现住在歙县的毕家村)保存下来的活字胶泥字现珍藏在我省博物馆里。

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他布衣。他总结了过去雕版印刷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制成了胶泥活字。

活字印刷术的的发明,不仅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且对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汪道昆(1525—1593)

字伯玉,号南溟、太函,歙县人,是我国明代中后期文坛上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散文和杂剧作家。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后相继任义乌县令、襄阳知府、福建副使、兵部左侍郎等职。在义乌当县令时,主张加强防备,教民习武,以防止倭寇入侵,为后来积极进行抗击倭寇的斗争奠定了基础。他在福建任职时,与当时的爱国将领戚继光一起召募“义乌兵”,大败入侵的倭寇。晚年出任兵部左侍郎时,曾采取积极措施,改革弊政,提出了不少有关加强国防实力的建议。

嘉靖、万历年间,汪道昆在文坛上名声甚高,被列入“后五子”之内。所著《太函集》收集了他创作的各种体裁的诗歌约一千五百余首。作有杂剧《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以及《唐明皇七夕长生殿》等五种。此外他还写了一些散曲。

 

许国(1527—1596)

字维桢,歙县人,明大臣。曾乡试第一,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许国一生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很受帝王宠幸。隆庆间,明穆宗赐他一品服出使朝鲜。历任太子出阁、入侍太子的右赞善、礼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等职。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任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不久,又加封太子太保,改授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二年,因云南平叛“决策有功”,晋升太子太傅。明神宗曾在歙县营建许国石坊(即八角牌楼),作为对他的“加恩眷酬”。许国在阁九年,廉慎自守,但他遇事好发脾气,“数与言者为难,无大臣气度”,因而常常遭到攻击。许国死后谥文穆,著有《许文穆公集》。

 

曹文埴(?—1798)

字竹虚,清安徽歙县人。清朝大臣。乾隆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再迁詹事府詹事。授左副都御史,历刑、兵、工、户诸部侍郎。后擢户部尚书。为官持正,不阿附权臣和珅。以母老引退。嘉庆三年卒。谥文敏。

 

曹振镛(1755—1835)

字俪笙,歙县人。清朝尚书曹文埴之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授编修。大考三等,清高宗认为他是大臣之子,应该重用,所以把他提升为侍讲,后迁升侍读学士。嘉庆三年(1798年),任内阁学士,工部、吏部侍郎。嘉庆十一年,升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此后先后任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学政、军机大臣等职。在任军机大臣时,小心谨慎,遇事模棱,很受宣宗皇帝的信任。

他曾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担任学政,前后典乡会试四次,严于挑剔一般小毛病。在他的影响下,这种严于挑剔一时成为一种风气。他曾任《会典》、《实录》、《河工方略》、《明鉴》、《皇朝文颖》、《全唐文》的总裁。

 

黄宾虹(1865—1955)

初名懋质,应试改名质,字朴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滨虹亭,因号滨虹,后改写宾虹,中年后以字行。别号有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赴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献国家。人民政府于杭州栖霞岭建“画家黄宾虹纪念馆”。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除了山水画创作,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均有卓越的贡献。一生著述宏富,有《黄山画家源流考》、《中国画学史纲》、《虹庐画谈》、《古画微》、《黄宾虹画语录》、《画学编》、《印学》、《宾虹诗钞》等35种。

 

渐江(1610—1664)

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法名弘仁,县城桃源坞人。明末生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陷徽州后不仕,去武夷山依古航禅师为僧。寄情于诗词书画。他对元朝山水画家倪瓒(号云林)特别崇拜,率先提出“敢言天地是吾师”的口号,顺治十三年(1656年)从闽返歙后,每年必游黄山,描写黄山、白岳、武夷真境,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并称“海阳四家”。存世作品有《黄山图》、《晓江风便图》等约150件。他的画意境高逸、肃穆,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行书法颜真卿,楷书学倪云林。诗亦甚工,后人辑成《画偈集》148首,多抒发对大自然的爱,时而流露出对家国世事的感慨。

 

王茂荫(1798-1865)

字椿年,号子怀,清嘉庆三年(1798年)诞生于一个徽商家庭。髫龄入私塾,晨入暮归,读书非常用功。后就读于县城紫阳书院。道光十年(1830年),根据家里的决定,赴潞河管理茶庄店务。翌年,适逢北闱恩科取士,王茂荫即以监生资格应京兆试,中了举人,次年会试,又高中进士,并备官户部。但在此后长达15年的时间内,他都是在户部任“主事”、“行走”一类的微职闲官,直到50岁才被升补为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其后擢升为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成为清廷主管财政货币事务的官员之一。并历任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户部、工部、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务。王茂荫任京官前后达30年,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不携眷属随任,一人独居歙县会馆,以两袖清风,直言敢谏闻名。

清咸丰朝实施过两次令人注目的货币改革措施,即发行钞币和铸大钱。王茂荫是咸丰朝行钞的第一个倡导者,铸大钱的坚决反对者。

 

陶行知(1891—1946)

原名文濬,又名知行。近代著名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从事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宣传生活教育。“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从事民主运动,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许多革命人才,引导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徽州文化

 

歙县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基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南宋以来,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新安理学

中国思想史上起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是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是朱熹,他们的祖籍均在徽州(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新安理学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著述宏富,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

 

新安画派

新安绘画源远流长。其代表人都是出生于黄山脚下处于改朝换代之际的遗民画家,他们深怀苍凉孤傲之情,主张师法自然,寄情山水,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体现出超尘拔俗和凛若冰霜的气质。“新安画派”的领袖是江韬,现代后继者中名声最大的首推黄宾虹大师。

 

徽派版画

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和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徽墨

中国最为有名的墨当属徽墨。中国文房四宝中,徽墨独领风骚,数百年来为文人骚客所珍爱。徽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末年,河北易州的著名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廷珪避难来到此地,他们见到黄山脚下遍地是高大而茂密的古松,便定居下来,成为徽墨发展的祖先,并由于工艺精湛,而被赐国姓李。到了宋代,已经是“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了。后来的胡开文徽墨,更荣获了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现在的徽墨,品种、花样繁多,不失为理想的装饰品。徽墨产品分十四大类,一千多个品种,采用动、植物油炼烟,拌以皮胶、天然麝香、梅片、金箔等珍贵材料制成,香味浓郁,书画自如,掭笔不胶,历久不退。

 

歙砚

歙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传统的艺术造型,多少年来为骚人墨客所珍视,名传中外,誉满四海。来黄山游览的中外书画家,均望得到一方歙砚为乐事。歙砚,不但是实用品而且是艺术品。它以石质坚韧,纹理缜密,发墨如油,贮水不涸,雕刻精湛,造型独特,美观实用而冠天下,深得历代名人的高度赞誉。今日歙砚名家如郑寒等,雕刻作品被作为国礼赠品,将歙砚这一传统工艺品发扬光大。歙石纹色有罗纹、眉子、金星和银星几大类,式样古朴,线条流畅,刀法刚劲,纹饰洁雅。尤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罗纹中的犀角纹、鳅背纹、细罗纹、暗罗纹,都是莹润发墨,呵之水出的精品,历来为赏鉴家所推崇。

 

徽州漆器

清代已驰名于世。主产于徽州府六县境内,即今黄山市大部分地区,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徽州盛产国漆,以国漆作原料,掺以绿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蓝,朱砂等,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制成漆器,五彩斑斓,绚丽夺目。

近20年来,漆器品种得到进一步开发,品种有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磨漆,堆漆五大类。

 

徽派木刻

歙县木刻始于南唐的墨模镂刻,宋代开始刻图书,到明代,盛极一时。雕刻技巧也由粗犷、雄健、豪放不羁走向细腻入微,精雕细刻,跃为全国最精美的一派,人称徽派木刻。

歙县木刻图书是画家、刻工、印刷能力合作的产物。不少刻工本身就是画家。虬村黄氏刻的画,线条秀劲流畅,形象逼真活泼,版面清雅简洁,刀法精细入微,代表了徽派木刻的独特风格。

 

歙派篆刻

徽派篆刻兴起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以休宁何震等篆刻名家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徽州印人群体,人称“徽派”,促成徽州篆刻的第一个高潮期。清代康乾时期,歙县程邃等“歙四子”出现,变革创新,自成一体,形成徽派篆刻第二个高潮期。清朝晚期,黄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摒弃几百年来印家以切刀法摹仿烂铜印,追求古拙残破美的传统习惯,自立新意,自成风格,从篆刻艺术界脱颖而出,创立了“黟山派”,影响了后来的易大厂、乔大壮、王福庵、李尹桑,乃至齐白石等一大批书画印名家,使徽派篆刻走向了第三个高潮期。

 

徽派盆景

徽派盆景是以安徽省的徽州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以歙县卖花渔村(雄兴乡洪岭村)为代表,包括绩溪、休宁、黟县等广大地区。徽州地处新安江上游的黄山与白岳之间,这里山青水秀,气候温和,资源极为丰富。自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徽州即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盆景艺术也为了满足富商大贾、达官显宦的需要而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发展。

在造型上分规则类与自然类,规则类主要有“游龙式”(多见于梅桩)、“扭旋式”、“三台式”、“屏风式”、“疙瘩式”等。自然类则师法造化和表现画意,不拘一格,匠心独运,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

 

徽菜

是安徽菜肴的主要代表,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起源、发扬光大于绩溪“徽帮厨师”。徽菜的扬名与徽商的兴盛相生相伴。明清时期,凡徽商涉足之地,均设有徽菜馆。徽菜的风格与其它菜系不同,它以烹饪山珍野味而著称。选料严谨,务求新鲜活嫩,决不滥竽充数。制作讲究火功,善于巧控火候,尤其讲究用木炭微火单炖、单烤,有重油、重色(酱油)之特点,擅长烧、炖、蒸,浓淡适宜。徽菜的技术特征在于:一是善于发挥原料本身的滋味,即保持原汁原味;二是常用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三是炖、蒸时,蛋白质分解出富含鲜味的氨基酸,脂肪分解出的有机酸同加进的料酒生成香酯,因而特别清香可口。

代表菜肴有:臭鳜鱼、蛏干烧肉、腐乳爆肉、杨梅丸子、方腊鱼、瓤甲鱼、清蒸石鸡、石耳炖鸡、雪天牛尾狸、虎皮毛豆腐、冬笋煨火腿、沙地马蹄鳖

 

 

徽州三雕

 

简介

古代徽州辖地包括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和江西省婺源县。“徽州三雕”为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

溯源

“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犷,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清代雕刻细腻繁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珑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到了明清年间,“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的手法。“三雕”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和考古者。

工艺特色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

石雕在徽州城乡分布很广,类别亦多,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特多,成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徽州木雕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全国屈指可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

“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严密稳妥,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从中可看出汉唐以来我国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传承脉络,同时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艺术门类如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砚雕、墨模雕刻等艺术样式对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的影响。

“徽州三雕”的制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异。如砖雕的制作程序包括修砖、放样、打坯、出细、打磨、修补等,传统工具主要有木炭棒、凿、砖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锯、棕刷、牵钻等;木雕的制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样、打粗坯、打中坯、打细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小斧头、硬木锤、凿、雕刀、钢丝锯、磨石、砂布等;石雕的制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当、打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錾子、楔、扁錾、刻刀、锤、斧、剁斧、哈子、剁子、磨头等。

徽州三雕的代表作,木雕为黟县的承志堂和木雕楼,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闹元宵”;石雕为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和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双成对,更达到了“无字诗、画意对”的艺术佳境;砖雕则为屯溪滨江长廊里的“五百里黄山图”大型砖雕,无论从入画景点之多、画幅面积之大、透视层次之众和雕刻手法之全来看,都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佳作。

徽州三雕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戏文故事、花鸟瑞兽、龙狮马鹿、名胜风光、民情风俗、渔樵耕读、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图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为浮雕,杂有透雕、圆雕、线雕与多种技法的并用。

传承意义

“徽州三雕”传统制作技艺历来在民间建筑与雕刻行业中广为流传,1979年以后,一批古建园林施工企业相继成立,一些“三雕”老艺人被重新组织起来,并开始带徒授艺。但由于建筑材料、工具的变化及建筑成本核算等原因,费时、费工、费料且刀法掌握困难的传统雕刻技艺逐渐被人们排斥在应用范围之外,许多技艺已经失传。

 

 

分享到:
(纠错电话:0551-63608296)
公共文化设施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隐私说明
主办单位:银河galaxy澳门   承办单位:银河galaxy澳门办公室
技术支持:安徽智农网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联系地址: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2号楼 邮政编码:230091
ICP备案:皖ICP备07001379  电话:0551-63608296